漯河原創(chuàng)話劇《受降亭》——用本土故事喚醒抗戰(zhàn)記憶
9月2日,記者從市戲劇家協會獲悉,在市委宣傳部、市文廣旅局指導下,由我市文藝工作者自編、自導、自演,用本土故事喚醒抗戰(zhàn)記憶的原創(chuàng)五幕話劇《受降亭》正式啟動巡演。該劇以1945年日軍在漯河投降的歷史事件為背景,通過老百姓自發(fā)修建受降亭的曲折故事,展現漯河人民深厚的愛國情懷。目前該劇已在市區(qū)河上街受降亭景區(qū)、煙廠花園等地演出5場,引發(fā)市民熱烈反響。
作為全國唯一建有受降亭的城市,漯河的歷史底蘊成為話劇創(chuàng)作的靈感源泉。市戲劇家協會主席、國家二級編劇常文韜表示,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80周年,將話劇《受降亭》搬上舞臺,是文藝工作者的職責和擔當。
2024年,常文韜開始進行話劇《受降亭》的創(chuàng)作和編劇。當年,該劇入選2024年漯河市精神文明建設“五個一工程”精品扶持項目。今年春節(jié)后,常文韜啟動了劇本的打磨和選角工作。他說,話劇演員要站在舞臺上直面觀眾,對臺詞功底、記憶力、隨機應變能力及表演能力等方面要求很高,所以需要對演出人員精挑細選,并反復提升他們的專業(yè)水準。
盡管經費緊張、演員短缺,主創(chuàng)團隊仍堅持創(chuàng)作。今年3月至6月的排練期,演員每天補助僅20元,卻無一人抱怨。劇中出演縣長的王建中已70多歲,仍帶病堅持排練;年輕演員則主動研究歷史資料,反復完善臺詞與動作,形成了“齊心講好漯河故事”的濃厚氛圍。
話劇《受降亭》以1945年漯河舉行受降儀式為線索,講述了民眾自發(fā)籌資修建受降亭,卻遭遇國民黨政府截留資金的曲折過程。劇中角色如方先生、汪掌柜、洪石匠、丁鐵匠等普通百姓在得知資金被挪用后毅然團結起來,靠民間力量完成修建,彰顯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。
通過五幕劇情,話劇不僅再現了歷史場景,更深刻揭示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,與共產黨倡導的民族團結、人民自治理念形成鮮明對比。來自市經開區(qū)恒孝文化藝術團的演員杜軍海、孫安成等人的精湛表演讓觀眾仿佛置身于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。
《受降亭》的巡演不僅是藝術展示,更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。許多年輕觀眾觀劇后表示:“第一次深入了解漯河的受降歷史,深感自豪。”
據了解,市委宣傳部、市文廣旅局作為指導單位,支持該劇走進社區(qū)、景區(qū)和校園。常文韜說:“我們希望用話劇的形式讓更多人銘記歷史、珍惜當下,理解‘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’的深刻內涵。”
從排練廳到舞臺、從歷史到現實,《受降亭》用藝術的力量連接了過去與現在。這部話劇不僅是漯河文化自信的體現,更是對抗戰(zhàn)勝利80周年的深情獻禮。據悉,該劇計劃在全市多地巡演,讓更多觀眾通過漯河故事感受民族精神的力量。
責編:翟柯